|
|
作品类别: |
人物 |
作品尺寸: |
|
作品材质: |
|
作品年代: |
明(1368- 1644) |
作 者: |
明代佚名, 佚名 |
点击次数: |
1613 |
|
|
款:“-------------大明崇祯二年 (1629年) 光福山天寿圣恩禅寺供养。”
(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10春季拍卖会)
圣恩寺,全称天寿圣恩寺,位于苏州光福镇的西南,玄墓山南麓。在一个叫坎上村的西北面。这个寺院最早创建是在唐宋年间,唐玄宗天宝年间(公元742~756)。
这里距离市区也只有三十多公里,但居民鲜少,山高僻远,竹松树色,郁然秀茂。而当你身处圣恩寺的任何一处,向南眺望,临太湖之上,一目万顷,波光渺弥,上下辉映,真叫人间绝境也。
法脉传承
圣恩寺,是属禅宗临济正宗中杨岐派一脉。
临济宗,为唐代义玄(?867)所创。因他住镇州(今河北正定)滹沱河畔的临济院而名其宗。其禅风以“棒喝”著称,并把这一模式贯穿于一切禅行中。义玄是黄檗希运的弟子,他经常宣传:“在黄檗处三度发问,三度被打”。关于“棒喝”,义玄也有其解释:“有时一喝,如金刚宝剑;有时一喝,如踞地金毛狮子;有时一喝,如探竿影草;有时一喝,不作一喝用。”“宝剑”可喻断惑,“狮子”可喻醒迷,“影草”或喻试探;“不作一喝用”,或指毫无意义。捧打的作用与喝大同,不过是施与迷惑更严重的情况,因此其禅风痛快峻烈。他主张“即心即佛”,突出“自信”;强调“求真正见解”,而“真正见解”,就是认识到自己与佛祖没有什么区别,由此树立牢固的“自信”。他反对任何向外的驰求,不论多么尊贵;要求摆脱一切境界的支配,不论多么美好。他认为只有这样,自已才能成为自已的主人,而不沦为境界的奴子。从而唤起人们的自信、自尊、自由、自主。自有定准,不受环境的支配。他还主张“无心歇念”,既不向外索求,也不依人教导。“求心歇处即无事,”他极强调佛教中“有求皆苦”的原始教义。而这一切均出于“禅”的本义,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,求取精神上的静谧与安适。
临济宗主张“参禅”与“应机”。“参禅”即是访师问道,探究禅的奥秘;“应机”则是对来访者的身份、动机、水平等等临场观察,应时而作出不失本宗的酬答。并有“三玄”、“三要”、“四照用”之说。
临济义玄继承江西禅系重视独创,反对因袭的传统。要求一代高于一代,从而使临济宗不断得到发展,因此历代高僧辈出。杨岐方会便是其中之一。他于门庭设施上融会临济、云门两派风格。“振纲振领,大类云门”,“勘验锋机,又类南院(慧颙)”(《禅林僧宝传》卷28)。杨岐派区别于黄龙派的,就是他不用“三关”之类的固定格式去启悟学者,而是侧重于灵活的机语,推崇机锋棒喝。“杨岐天纵神悟,善入游戏三昧,喜勘验衲子,有古尊宿之风”(《佛祖历代通载》卷19)。在巧言善辩方面,尤为突出。
圣恩寺开山始祖万峰时蔚(1303~1381),为临济真传二十一世。他于元至正九年(1349)卓锡玄墓山圣恩寺,继宗弘法,名闻海内外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)高丽(今朝鲜)僧千熙航海到大陆,寻访知识。万峰和尚应诏接受千熙和尚参谒,悉心传授。千熙得法返国后,盛传临济禅法,被尊为国师。日僧荣西、辨圆等也曾将此宗引传日本,至今流行。因此,临济宗是中国佛教中极有影响的一个宗派。
(又)南宋宝 年间(1253~1258)建圣恩寺。当时两寺并存,曾被辟为上下道场。元代天顺元年(1328)朝廷赐额为圣恩禅寺。元至正初,天寿寺的建筑毁于火灾,寺随之而衰败。元至正九年(1349),江南名僧千岩和尚的高足万峰和尚,从杭州入吴,卓锡玄墓山,重兴佛寺,并创建万峰道场,不久便成为江南名刹。后人为了纪念万峰和尚,曾将玄墓山叫作万峰山,将寺也叫作万峰寺。明洪武九年(1376)建造观音阁、构法堂、大殿、塔院、斋厨,并铸钟立钟楼。明正统八年(1443)朝廷正式赐额为天寿圣恩寺,俗称圣恩寺。又据原《光福志》记载,圣恩寺鼎盛时期,内有金刚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还元阁、白衣阁、供佛阁、印经楼、祖师殿、观音阁、大悲堂,大法堂、四宜堂、拈花堂、御碑亭,三塔院,碧炽轩,钟楼,五十三参,方丈墓,寮库,山门等众多建筑,共有殿宇房屋五千零四十八间,画栋飞檐,煞是壮观。寺僧三百余人,僧田三百余亩,以及竹林,茶园等地,为全国五大名刹之一,并成为佛教禅宗“临济宗”三峰派的中心。当时曾有“禅宗莫盛于临济,临济之禅莫盛于三峰,三峰之禅莫盛于圣恩”之说。
|
|
|
|